借鏡芬蘭,給孩子適才適性的教育 | |||||||||||||
資料整理/郭盈秀 以往,提到芬蘭這個北歐國家時,你會想到什麼?豐富的森林和湖泊、聖誕老人的故鄉等冷冽的北國風情,更進一步還會想到,芬蘭同時也是個高度工業化、自由化的市場經濟體,世界知名手機品牌諾基亞(Nokia)就是來自於此;而且,還是個社會福利完善的國家。 然而,更令世界驚豔的不止於此。 教育,芬蘭引以為傲的招牌 一九九一年,時年二十二歲的芬蘭小子林納斯‧本納第克特‧托瓦茲(Linus Benedict Torvalds),在赫爾辛基大學寫出Linux作業系統,並開放原始碼成為自由軟體,掀起了全球網路軟體的超級旋風。 二○○○年起,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(OECD)每三年舉辦十五歲學生能力評估測驗「國際學生評量計劃」(PISA),芬蘭獲得「閱讀能力」和「科學」兩項世界第一,「數學」、「問題解決」名列第二,並四次摘下世界經濟論壇(WEF)全球競爭力桂冠。 二○○七年,一名住在芬蘭北方小鎮的少年塞羅丁,指出路透社引用翻拍而非真實的新聞照片。事由為路透社引用俄羅斯電視台影片,刊登兩張潛艇在北極海底插國旗的照片,但經由少年主動找資料後,最終查證為翻拍電影「鐵達尼號」的片段。對此,路透社被迫認錯道歉。 由此可知,「教育」,儼然已經成為近年來芬蘭最引以為傲的招牌,世界各國無不爭相學習,派人前來參觀師法。然而,為什麼芬蘭的教育效果這麼成功?到底採取了什麼樣的策略呢? 教育,不需要考試和排名 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(以下簡稱教委會)主委提姆.蘭基寧(Timo Lankinen),曾經於二○○九年在倫敦舉行的一場教育創新會議中提到,芬蘭教育的成功起源於一九七○年決議推廣綜合性的中學架構。 提升創新教育的關鍵是要能夠「信任教師」,蘭基寧說:「芬蘭沒有檢驗教育的系統,也沒有國家考試與排名表。」 「我們看見這創造出一種良性的教學循環,這表示教師們會非常投入在教育發展上頭。不論全國或地方,我們都會想要在每一個階段支持他們。」至於這場會議,則是當局與非營利機構「創新組織」(Innovation Unit)聯合舉行,該機構支持教育上的創新思考、兒童服務與當地政府。 平等:不放棄任何一個小孩 不同於一般所認知的能力分班和資優教育,會為國家帶來國際競爭力的觀念與方式;事實上,芬蘭的學校不但沒有資優班、後段班,上課時數還是全世界最少。在這裡,教育最大的原則就是「平等」:不放棄任何一個小孩。 在芬蘭,你可以看到真正的「因材施教」。沒有菁英教育,只有一視同仁的公平教育,強調必須讓每位孩子適性發展,快樂學習;就算是面對學習遲緩的孩子,芬蘭的老師也會傾注全力,耐心引導孩子到具備基本能力。 這就是芬蘭教育的特點之一:提升學習遲緩者的學習能力。這裡沒有「贏在起跑點」的殷切期盼,更不以最聰明、最快學會的學生為主要進度,而是強調「每個人都要學會才能進行下一課」的觀念與方式。 回歸到最單純的想法:教育,一切只為了學生。 芬蘭專門負責特殊教育的教育委員會(以下簡稱教委會)顧問寇依薇拉(Pirjo Koivula)指出,教委會的主要目的,就是要讓「每位孩子」都具備基本能力。如果他們出現短暫的學習困難,老師會立即提出相關的學習矯正計畫,像是在課堂上或放學後進行個別輔導,而這些費用都由政府負擔。 其中,芬蘭有將近20%中小學生接受額外學習輔導,但OECD國家平均只有6%。而且最大的一個好處,就是芬蘭學生的學習表現,比較不會出現明顯的城鄉差距。以PISA測驗來看,芬蘭校際差距為全球第二小,不到5%(差距最小的是人口僅三十萬的冰島);不論是首都赫爾辛基,或偏遠北極圈的中學,測驗成績相差不大。 由此還可以看到芬蘭教育的另一特點:教育資源分配的重要性。 每一分都花在刀口上的教育資源 雖然每個人都知道「人人都有平等受教育」的權利,但是,並非一味地砸大錢、每個階段都擁有相同比例資源,就是真正的「平等」,而是要用在正確的地方。這,就是芬蘭教育之所以成功的重要關鍵。 芬蘭並非砸更多的錢辦教育,而是選擇「專注」策略,把資源配置在「最需要的地方」,也就是初級中學(相當於台灣國中階段)和學習遲緩者身上。 因此,在OECD國家評比中,芬蘭是運用教育資源最有效率的國家之一。不同的是,在大多數國家,高等教育學生平均分配到的經費最多;反觀芬蘭,投資在初級中學生的經費,每人平均達8200美元,在所有就學年齡中最高。 芬蘭教委會資深顧問勞卡南(Reijo Laukkanen),引用他以往在瑞士洛桑大學演講芬蘭教改策略的講稿來剖析:芬蘭會做出這種策略選擇,是因為認為「這階段的小孩正在發展自己的學習方法,需要最多的資源」。勞卡南表示,從PISA測驗成果可以看出,芬蘭在這群初中生的投資報酬率相當高。 還有一點相當重要:穩定性。四十多年以來,芬蘭始終維持固定的教育方向;因為他們知道,如果沒有長期、穩健的步伐,任何形式上的轉移,對學生不會有長遠的幫助。 「主動」的芬蘭孩子 主動思考、主動探索、主動溝通,芬蘭的每個孩子,幾乎都能運用這三種特質,和全世界對話。 因此,芬蘭的數學和閱讀能力,名列世界的前茅;主動開發電腦程式並公布原始碼,只是為了讓全球的人更能享受便利;隨時關注世界大小事,隨時保持懷疑及好奇心,永遠維持著求知若渴的精神。 而這些特質的培養,皆來自於所謂的「適性教育」。在芬蘭,課堂上的知識絕對不是學習的一切;整個大自然、整個世界,其實就是他們探索的寶庫,也是學習的遊樂場。 芬蘭和台灣一樣都是九年義務教育,從一年級到九年級,滿七歲才能就讀一年級。不過,芬蘭孩子讀半天,台灣孩子一般讀全天。台灣習慣上的半天是到中午十二點,芬蘭的半天是到下午兩點。這樣的安排對上班的家長幫助很大,既不必煩惱孩子們的午餐,而孩子們吃過營養午餐,還可以自由繼續留在學校,選修其他課程或參加活動。 根據OECD的調查,芬蘭的十五歲中學生平均每週花費三十小時在課業上,低於OECD所調查的平均時數三十五小時;其中,南韓學生平均每週要花上五十小時。就單項科目而言,OECD調查全世界學生花在數學的時間,平均數是每星期七小時,芬蘭學生則為平均每星期四個半小時。芬蘭學生的念書時間比別國的孩子少,卻能達到更好、更均衡、更普及的高水準教育成果。 因為芬蘭的教育,每個人都能具備基本的生存探索能力,不至於沉淪為中輟生、甚至是社會邊緣人。而這帶來最大的好處有二:其一,國家每天不需要承擔過重的社會秩序及人力資源成本;其二,國民的知識水準提升,代表的就是國家競爭力的整體提升。 不斷創新的未來教育 目前已躋身教育大國的芬蘭,仍維持教育的初衷,持續在這條大道上耕耘下去。未來,相信芬蘭的所有教育者,仍然會持續朝著創新的方向,引領他們的孩子擁抱世界。衷心希望,未來的每個孩子,都能擁有快樂的競爭力! 面對台灣教育應有的反思 出版這本《圖解芬蘭教育的成功祕密》,並不是要一時地頌揚芬蘭的教育。我們深信,如果只是單方面地把它成功的要件複製在台灣,也不一定保證成功。然而,芬蘭教育的精髓:「看重每一個孩子,給予最適才適性的教育」,恐怕是一味追逐分數、排名、菁英化和升學導向的台灣教育現況下,另一個窗外有藍天的參考。 本書不同於一般多著重於純文字的表達方式,而是採用大量的圖表,並搭配觸手可及的生活實例,相信能對大腦進行更多元化的刺激,以避免日漸僵化。這本由日本專業學者所監修的教育類書籍一點也不厚重,風格活潑,旨在希望教導讀者靈活學會及運用最正統芬蘭教育的精神與作法。 正所謂「寓教於樂」,藉由書中的「紙牌遊戲」,我們開始接觸到芬蘭教育的源頭:想像力,在不受拘束、毫無壓力的遊戲刺激下,逐漸激盪出看似有趣、卻能引發孩子「思考力」的關鍵要素。此外,書中鼓勵多「看圖說故事」、陳述「自己內心的渴求」,藉由這兩種方式,讀者或許會發掘出從來未曾想像、令人驚豔的自己! ★芬蘭教育v.s.資優教育 教育方式 項目 芬蘭教育 資優教育 對象 1 普羅大眾 2 尤其針對學習能力遲緩者 在某些領域上,擁有特殊聰穎資質者 方式 以全部學生都學會為基準,全都學會才會進行下一個進度 成立專班,針對這些人進行快速教學 優缺點 1 每個人都有被需要的感覺,皆具有基本生存能力 2 較不會造成社會沉重負擔 1 聰穎者獲得較快速且完整發展 2 學習遲緩者易成被忽略的一群 |
- Apr 18 Sun 2010 02:22
借鏡芬蘭,給孩子適才適性的教育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